儲存與運算分離:徹底改變高效能伺服器儲存


關注我:
在我們日益數位化的世界中,資料正以前所未有的指數級速度成長。各行各業的組織正在產生大量信息,對即時處理和分析能力產生了永不滿足的需求。這種資料爆炸為現代IT基礎設施帶來了非凡的機會和重大挑戰。
根本問題在於傳統的緊密耦合伺服器架構,其中運算和儲存資源綁定在同一實體單元內。這種傳統方法會造成嚴重的效能瓶頸,因為資料密集型應用程式會爭奪有限的資源。組織面臨資源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即運算能力或儲存容量處於閒置狀態,而另一個元件則成為限制。這種低效率不可避免地導致成本膨脹和可擴展性有限。
儲存與運算分離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革命性解決方案。這種創新架構將這些基本資源解耦,使它們能夠獨立擴展並以最高效率運作。透過打破處理和資料儲存之間的實體聯繫,組織可以在其資料基礎設施中實現前所未有的靈活性、效能和成本效益。
本文將探討儲存和運算分離的概念及其好處高效能伺服器儲存,以及如何透過分散式檔案儲存等技術實現它。
基礎知識:儲存和運算分離到底是什麼?
從本質上講,儲存與運算分離是一種架構方法,可在物理和邏輯上將運算資源(CPU、GPU、記憶體)與儲存資源(HDD、SSD、快閃記憶體陣列)解耦。要理解這個概念,請考慮圖書館組織的類比。在傳統建築中,書籍(資料)和閱讀桌(運算)一起放置在固定的有限空間中。如果您需要更多的閱讀桌,您還必須購買更多的書架,反之亦然。通過分離,書籍存儲在集中存儲庫中,而閱讀台可以根據需求獨立添加或刪除。
舊模式的單體一體化伺服器將運算和儲存視為不可分割的元件。這些系統被設計為獨立的單元,具有預定的處理能力與存儲容量的比率。這種方法在早期的運算時代是有意義的,但隨著工作負載的多樣化和資料量的爆炸式增長,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新的分解架構徹底改變了這種範式。獨立的計算節點專門處理任務,而共享的集中式存儲池則按需向這些節點提供數據。使這成為可能的魔力在於InfiniBand和NVMe-oF(NVMe over Fabrics)等高速互連,它們可以在分離的計算和存儲組件之間實現無縫、低延遲的通信。這些技術有效地消除了傳統上與分離架構相關的性能損失。
這種方法的主要優勢包括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幾乎無限的可擴展性和顯著提高的資源效率——我們將在本文中詳細探討這些好處。
效能優勢:分離如何推動高效能伺服器儲存
儲存和運算的分離為現代資料中心提供了顯著的效能優勢,特別是在以下情況下高效能伺服器儲存.透過將專門的資源投入到特定功能上,組織可以實現傳統架構以前無法想像的效能水準。
⚡增強性能
專用、優化的存儲池可以提供遠遠超過集成系統所能實現的大量I/O吞吐量。這些儲存系統專為資料服務而設計和調整,具有專用控制器、最佳化快取演算法和高速介面。
📈可擴展性
組織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完全獨立地擴展運算和儲存資源。需要更多處理能力嗎?只需添加更多計算節點,無需對存儲基礎設施進行任何更改。
💰成本效益
分離資源消除了迫使組織過度配置計算和存儲的“一刀切”問題。相反,公司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獨立調整每個資源的大小。
也許更重要的是,將I/O密集型工作負載與運算密集型任務分開,可以防止困擾傳統系統的資源爭用。在單體架構中,儲存操作與計算任務競爭記憶體、快取和CPU週期,從而產生降低整體效能的瓶頸。透過分解架構,儲存作業會卸載至專用系統、讓運算節點專注於處理工作。這種專業化消除了集成系統中發生的性能搶奪爭用。
結果是每秒輸入/輸出操作數(IOPS)和頻寬指標大幅改善,直接轉化為更快的應用程式效能和更短的處理時間。在實際實施中,這些關鍵效能指標通常會提高2-3倍,一些專門的應用程式甚至獲得了更大的收益。
這種架構方法還大幅提高了資源效率和成本節約。經濟效益是顯著的——組織只為他們實際需要的資源付費,而不是「以防萬一」維持未充分利用的容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法可大幅降低總擁有成本(TCO),同時改善效能特性。
分散式檔案儲存在分離架構中的作用
儲存和運算分離的理論優勢只能透過支援技術在實踐中實現,並具有分散式檔案儲存發揮著特別關鍵的作用。該技術是使分解架構功能齊全且高效的重要橋樑。
分散式檔案儲存系統專門設計用於提供分佈在多個儲存節點上的大量資料的單一、統一視圖。與提供直接連接資源的有限視圖的傳統儲存系統不同,分散式檔案系統抽象化了資料的實體位置,無論涉及多少裝置或節點,都將其呈現為一個內聚池。此功能對於使分解儲存變得實用且可供計算節點存取至關重要。
這些分散式檔案系統可作為「黏合劑」,讓運算節點存取分解儲存集區、就像它是本機儲存區一樣。透過複雜的元資料管理、快取演算法和資料放置策略,這些系統可以保持應用程式期望從本機儲存中獲得的效能特徵,同時提供分離架構的可擴展性優勢。容錯、資料冗餘和平行存取等進階功能使分散式檔案系統非常適合此架構,即使系統擴展到巨大比例,也能確保資料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在實際應用中,這種技術組合為各行業一些最苛刻的運算環境提供支援。AI和機器學習訓練工作負載從快速存取大量資料集的能力中受益匪淺,同時根據模型複雜性獨立擴展運算資源。大數據分析平台利用這種架構來處理龐大的資料集,而不受儲存限制的限制。高效能運算(HPC)環境使用具有分散式檔案儲存的分離架構,以實現科學模擬和研究應用程式所需的令人難以置信的I/O速率。在每種情況下,儲存和運算分離與分散式檔案儲存的結合可實現傳統架構無法實現的效能和可擴展性。
實施的挑戰和最佳實踐
雖然儲存和運算分離的好處令人信服,但實施這種架構並非沒有挑戰。成功的部署需要仔細考慮幾個技術因素和策略規劃,以避免潛在的陷阱。
網路延遲是分離架構中最重要的挑戰之一。計算和儲存元件之間的實體距離會造成通訊延遲,進而影響效能。為了緩解此問題,組織必須實施專為儲存流量設計的低延遲、高頻寬網路結構。
管理複雜性帶來了另一個實施挑戰。分解架構在先前整合的元件之間引入了額外的協調層。組織需要一個強大的管理層來有效地協調分離的資源。這通常涉及實施軟體定義的儲存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可以智慧地管理整個基礎設施的資料放置、服務品質和資源分配。
資料一致性仍然是分散式系統中的關鍵考慮因素。由於多個運算節點同時存取共用存儲,組織必須實施機制來確保整個系統的資料完整性和一致性。現代分散式檔案系統通常包括複雜的鎖定、版本控制和事務管理功能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正確的配置仍然至關重要。
數種最佳實務可協助組織成功實作儲存和運算分離。選擇正確的互連技術至關重要——NVMe over Fabrics (NVMe-oF)已成為高效能實施的首選標準。選擇專為分解架構設計的高效能分散式檔案系統同樣重要。最後,組織應採用分階段實施方法,並仔細規劃容量,以確保平穩過渡而不中斷現有營運。
結論:未來是分解的
從單體架構到分離架構的轉變代表了近年來資料中心設計最重要的轉變之一。透過解耦運算和儲存資源,組織可以實現前所未有的效能、可擴展性和效率水準。效能優勢高效能伺服器儲存特別引人注目,使專用系統能夠在沒有資源爭用的情況下出色地完成其指定任務。
分散式檔案儲存在此架構中發揮關鍵支持作用,提供統一的資料存取層,使分離變得實用且有效率。隨著數據量的持續增長和工作負載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我們可以預期儲存與運算分離成為跨行業高性能應用的標準架構。
資料基礎設施的未來無疑是分散的。今天採用這些技術的組織將處於有利地位,以應對未來的數據挑戰,同時優化其基礎設施成本和性能。